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我们

【皖房观察】刘奇:城镇化应该是人的城镇化 而不是地的城镇化

发布时间:2015-11-16 15:55:56 作者:皖房网

摘要:城镇化的本意是人的城镇化,而不是地的城镇化,很多地方现在把地城镇化了,而人没有城镇化,所以很多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发展的成果。推进城乡一体化,应跨过资源错位、市场约束、城乡二元制度等拦路槛,做大小城镇,将大学、医院、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从城市引到小城镇落脚,带动小城镇发展。

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城镇化浪潮

第一次城镇化浪潮发生在春秋战国时代,诸侯割据,掀起了城镇化的高潮。据当代专家考证,在安徽这片土地上,约有八九百座城镇,有些地方的城镇化率已经很高了,如齐国81座城镇,首都7万户,若每户有五口人那就是35万人。那个时代35万人的一座城是非常了不起的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齐国的首都有一个“稷下学宫”的大学。与西方的雅典学院出现在同一历史时期。历史学家称那个时代叫人类的“轴心时代”。

第二次城镇化的高潮是宋代。宋代之前中国的城市发展为城防制模式。宋代打破了城防制,街道可以随便开。宋以前没有夜市,晚上城门关闭,宋代就全部放开,特别是服务业、娱乐业,还有广告业,在宋代就开始发达了,城市扩张异常迅速,现在史书上可以看到名字的城镇3600多个,宋代的经济社会在中国封建时代是顶峰,四大发明有三项都出现在宋代,宋代是唯一一个在全世界以工商为国的,形成北宋、南宋两个首都一百多万人。

第三次城镇化浪潮,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高速发展。三次城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,有着不一样的目标。第一次城镇化浪潮主要以建城为主,军事和政事的需要;第二次城镇化浪潮是以经市为重点。今天我们的城市化浪潮是以产业支撑为背景,提高人的生活品质,这是核心,发展经济是手段,城镇化是为了享受城市人的生活。

中国的城镇化干得好成欧美,干不好成拉美

巴西土地肥沃、气候条件好,但农产品无法自己供应。问题的来源,在于六七十年代过渡的城镇化导致。农民进城无人种地。,政府不得已成立农村发展部,引导农民回家种地,政府出钱为农民买地,十年之前是自种自吃,十年到二十年之内,还钱给政府,二十年之后资产自持。通过十几年的努力,巴西农产品自给问题才得以解决。

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我们必须要看清中国城市化现有的六大模糊。

一是内涵模糊,城镇化的本意是人的城镇化,不是地的城镇化。现在把地城镇化了,而人没有城镇化,农民工无法享受成果。二个是路径模糊,没有按照市场规律,用行政力量在推进。第三个是格局模糊,先发展大城市,还是先发展中等城市,还是先发展小城镇,理论界众说纷纭。四是速度模糊,什么样的速度比较合适?英国城市化过程中,提高20个百分点,用了120年,美国德国都用了80年,我国用了22年。五是功能模糊,多数城市被国外封做为“睡城”。生活工作在一起才是合理的城市化布局。六是规划模糊,有部门统计,我国的城镇规划全国加起来应该有20多亿人,而我们才13亿人,很多人都在思考:有什么办法把这个城装满?

城乡一体化的新思维

要解决三个问题:跨过五道槛,做大小城镇、推进市民化。

一要跨过5道槛。

城镇发展级别槛。城镇发展是按分级别的。中国城镇是有七个等级,资源配置按照等级配制,有些交通发达、经济繁荣、人文条件较好的地方,由于级别不够,得不到资源配置的待遇,束缚了城镇发展。

资源错位槛。很多资源集中在大城市。北京的CBD比整个英国都多,80多所重点大学,20多所在北京,优质资源过于集中。资源错位,不迈过这道坎,中小城镇很难发展。

市场额度槛。借用林业术语,市场发展格局应该是草灌乔的格式,有高大的乔木,也有遍地的灌木、更有覆盖全部地面的小草。摆摊设点相当于小草,虽然没有摆摊设点看着很好看,但是下层社会的生活就有这个需求,没有这个他们可能就没法再这个城市来生活立足。

城乡二元制度槛。城市化标准,国外以人口密集度、人口聚集数量为标准,两项标准达到,政府便按照城市化配制公共资源。在这个问题上,我国没做到。

跨过原住民的槛。现行很多制度设计对于流动人口缺乏考虑,而过多考虑原住民、城里人。中国的流动人群是三民:农村的农民、城市的市民和流动的流民,特别是流民,不能光考虑原住民,更应充分该考虑到流民。

做大小城镇,有三条路子。

行政动员,用行政力量集聚起来的大学、医院、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,这四大资源都在城市,应该用行政动员的办法把他们引到小城镇,带动城市的发展。企业造城,碧桂园、万科、绿地、宝龙等成熟的房地产企业,有能力自己造座城。市场形成,便利的交通是发展小城镇快速通道。

推进市民化:向左入市,向右入镇,向上提升

向左入市,就是到城市里去。很多人觉得只有到县以上的城市去才叫市民化,这是种错误的观念。世界统一的标准是入住和集聚人口的数量,每平方公里4500人以上,集聚人口5000人,称为城镇。事实上,我国很多村都能达到该项标准。但根本是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达标。

向右入镇。农民为什么外出打工,是因为在当地没有好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,享受不到现代化,如果把小城镇做成和城市相仿的,在当地就能享受到相同的配套服务,他人口流动将会相对减少。

向上提升。第一,给农民应有的社会地位;第二,给农民相同的社会保障;第三,提供同等的教育资源;第四,进入城市后给予谋生的机会。

(刘奇:博士生导师、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,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,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,2013年被聘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,北京大学国家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,中国农业大学,国家行政学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。曾任安徽省委副秘书长、省政府副秘书长。)